7月22日——站在母校民权县九九高中的讲台上,31岁的杨岚青看着台下学弟学妹们好奇的眼神,仿佛看到了12年前的自己。这位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助理研究员,如今带着前沿的人工智能知识和高校资源一行多人回到家乡,只为兑现一个承诺:“用所学回报这片养育我的土地。”
2013年,家庭贫困的杨岚青从民权县九九高中毕业,靠着师长资助和苦读考入上海交大。2024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,他做的第一件事是自费资助8名家乡学生赴上海研学。今年暑假,他再次带着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师生团队返乡,在母校成立“上海交大计算机学院助学基地”。揭牌仪式上,红色幕布缓缓落下,台下掌声雷动。
“同学们,你们手机里的人脸识别功能,背后就是AI的力量!”杨岚青的科普课堂笑声不断。他用方言解释复杂算法,展示自动驾驶视频,还鼓励学生动手设计简易程序。一名高一学生课后攥着笔记说:“原来人工智能离我们这么近!我想成为像杨博士那样的研究者,将来也回来帮家乡。”
展开剩余36%去年参与研学的学生刘烨(化名)更感慨:“在上海,杨博士带我们参观实验室时说‘科研是为解决真实问题’,这句话让我定下了读工科的目标。”
杨岚青的善举,源于少年时的温暖记忆。“高中班主任偷偷帮我垫过学费,姐姐的课本是老师们凑钱买的。”他声音微颤,“现在我有能力了,就想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。”
民权县九九高中校长冯学义对此深有感触:“杨岚青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博士。他带回的不只是知识,更是一种精神——让受助者成为助人者,让爱心循环不息。”
“两年多来,我一直用自己的薪水资助这8名寒门学子,其中一个小李,一年资助他2万多元。作为民权走出来的学子,反哺母校、反哺家乡的学生,我认为这样做很有意义。”接受记者采访时,杨岚青自豪地说。
(商丘日报融媒体记者 成绍峰)
发布于:河南省配资论坛是什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